国关要闻
国关要闻
国关要闻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国关要闻 -> 正文

国际关系学院成立“知识产权与科技安全研究中心”并举办研讨会

作者: 来源:国关新闻网 点击: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4日 09:43

微信图片_20211214092859

12月11日,国际关系学院“知识产权与科技安全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研讨会举行,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韦春江,院长陶坚,副院长孙志明、毕雁英,组织部部长王标,科研处处长康艳梅等领导和师生代表出席会议。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北京大学)研究基地主任易继明,北京知识产权法研究会会长曲三强,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徐捷,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贸易与投资安全研究所所长程慧,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秘书长、教授陈琪,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教育部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基地执行主任王栋,北京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王勇,字节跳动公司法务部法律研究总监李颖,小米集团法务部总经理刘振,北京知产宝网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璇,中国核工业集团战略规划部部长王加胜,中国科学院科学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樊春良,世界知识出版社副总编辑罗洁以及来自最高人民法院、北京市教委的嘉宾代表等专家学者应邀出席揭牌仪式和研讨会。知识产权与科技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郝敏主持了成立仪式暨学术研讨会。

微信图片_20211214092903

与会嘉宾合影

微信图片_20211214092215

中心成立揭牌仪式

郝敏在开场词中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高新科技领域激烈竞争中创造出的高质量知识产权,是大国博弈的胜负利器。现代科技发展的速度和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单打独斗”式科研已经难以满足现实需要。

在新时代的竞争形势下,“知识产权与科技安全研究中心” 以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指示为指导,立足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科技产业规则,致力于打造“产学研政”协同研究平台,开展多学科、交叉领域的咨政研究,更好地实现学术研究为国家创新发展服务、为科学决策服务,为实现知识产权强国目标、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才智!

微信图片_20211214092909

微信图片_20211214092912

会场照片

韦春江书记在致辞中指出,“知识产权与科技安全研究中心”的成立,是对重大国家利益和决策需求的积极回应,是对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和科技创新重要指导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强调要继续推进我国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知识产权保护关系国家高质量发展,关系人民生活幸福,关系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关系国家安全”。美国对中国高科技发展的打压和围堵日趋激烈,中心研究应围绕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努力办成一个守政治初心、担政策使命,积学术大成、有社会影响的高水平研究智库。

微信图片_20211214092914

韦春江书记致辞

中国常驻世贸组织代表、特命全权大使李成钢发来贺信,对中心成立表示热烈祝贺。李成刚大使认为,知识产权制度的核心在于促进技术在全球的传播,促使创新成果的福祉为人类所共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年来,中国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完善产权制度,在全球经贸舞台上从规则接受者日益成长为规则制定的重要参与者。李成刚大使表示,国际关系学院近年来在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和国际安全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期待新成立的知识产权与科技安全研究中心充分利用学科交叉优势,为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服务国家战略决策提供不可或缺的智力支持。

微信图片_20211214092917

孙冰岩老师宣读李成钢大使贺信

在学术研讨交流会环节,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最高人民法院、科技部、商务部、中国科学院、中国核工业集团、小米集团、字节跳动公司、知产宝科技公司等各界专家学者围绕“知识产权强国的基本思路和任务”“中美科技竞争与科技安全”“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最新趋势分析”“大国科技竞争的政治逻辑及治理”“美国促进公私科技合作的立法与政策”“美国重组全球供应链的政策及影响”“中美核科技竞争的现状”“首脑会晤以后的中美关系现状”“全球知识产权保护及科技企业出口合规”等主题发表主旨演讲,并对中心的发展建设提出建议指导。

1

2

3

4

会场照片

陶坚院长在会议总结中指出,国际关系学院新近成立3家研究中心,紧紧围绕服务国家安全战略、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目标和任务,原则是“先行后建”,即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研究成果,对相关工作产生了一定影响的基础上再予设立;以跨学科、跨领域为特点;在管理机制上采取负责人制,权责分明、运行高效。

微信图片_20211214092920

陶坚院长进行会议总结

陶坚院长对“知识产权与科技安全研究中心”未来发展寄予厚望并提出要求,要树立服务政治大局意识,以国家最迫切的安全利益需求为导向,将国际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中的现实问题和突出问题作为优先研究对象,力求把研究做扎实、见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