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发表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轰轰烈烈的学雷锋运动。雷锋精神的传播,极大地改变了社会风貌,教育影响了几代人。在这春意盎然的三月,我们又迎来了3月5日学雷锋日。
多年以来,国际关系学院学子秉承雷锋精神,注重雷锋精神在现实学习生活中的发扬与传承。我校拥有多个公益组织,包括国际关系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国际关系学院青岩支教队、国际关系学院社团联合会手语社、国际关系学院社团联合会环境爱护系会、国际关系学院红十字会等。除了这些社团工作部门,在广大同学之中还有许多优良事迹,如各系团支部积极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孤儿院进行慰问表演,各系学子积极参加各类公益志愿项目等活动,得到了校领导的一致认可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我校红十字协会组织学生参加义务献血
我校青岩支教队赴宁夏支教途中
我校志愿者参加世界自行车场地联盟赛志愿者活动
今天,再度回味雷锋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不仅仅是因为“雷锋精神”依然值得纪念和学习,也是因为新的时代在呼唤新的“雷锋”与“雷锋精神”。我们正处在一个急速转变的社会转型时代,对他人和社会的内在需求,使得法律、道德、文化都成了人类自身的必需。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体现,其精神实质反映着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所应当具备的价值观、公德观、人生观、职业道德精神和人格理想信念。
雷锋精神包含了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的坚定的政治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崇高思想;甘当革命的“螺丝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爱岗敬业态度;刻苦学习和钻研理论的“钉子”精神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雷锋曾经说过:“我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党把自己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这句名言已深深地铭刻在亿万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激励着所有人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无私地贡献自己的光和热。雷锋同志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乐于助人,做一行、爱一行,谦虚谨慎和艰苦朴素的作风,是永不退色,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和道德风尚被物质和利益逐渐蚕食的今天,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崇。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或许有些人认为“雷锋精神”早已淡出我们的视线,认为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才是我们的追求。然而,仍然有许许多多的“雷锋”活在当代,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唤醒了、温暖了我们冰封的情感。长江大学的学生搭人梯救人的英雄事迹至今感动着我们。陈及时、何东旭、方招,三位同是19岁花样年华的大学生,三个都处于备受争议的“90后”群体中,却做出了英雄式的壮举——挽回了他人的生命,年轻的自己却与世长辞。三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就这样逝去了,他们的大义凛然惊天动地,他们的悄然陨落让人扼腕痛惜;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用感天动地的英雄壮举向这个时代展示了其舍己救人、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这一切都使我们深深的感动,并使我们透过历史,重新看到雷锋的身影,雷锋高尚的灵魂!
有人说,雷锋精神的生命力,就在于始终与每一个时代的社会发展、现实问题、精神需求相对接。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需要不断赋予雷锋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就是要大力弘扬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以引导人们升华爱国主义情怀,追求高尚的人生价值,自觉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上;就是要大力弘扬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弘扬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弘扬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以激发人们思想道德热情,倡导文明新风,匡正道德失范,改善人际关系,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引导人们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
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也是道德的圣地;大学既要教知识,又要教做人。同学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熟的阶段,在大学阶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说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能力更有义务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付诸实践。
3月,雷锋来了,但是,4月,雷锋不会走,他永远都在我们身边。雷锋精神也不会属于雷锋一个人,它是我们所有人的。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像雷锋那样奋发进取,像雷锋那样敬业奉献,像雷锋那样有益于他人、社会和国家!让我们一起努力,承载着新时代赋予的使命,让雷锋精神永存,让雷锋“活”在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