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人物
人物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人物 -> 正文

王庆民:忆往昔峥嵘 期未来佳音

作者:张敏艺 杨晓琪 来源:国际关系学院校报 点击: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25日 09:08

头条:王庆民:忆往昔峥嵘 期未来佳音_副本

王庆民,国际关系学院1964级日语专业学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学校总务处长、副校长、离退休党总支书记等职务。此图2013年4月摄于国关。

碧瓦红砖之下,旧日国关在记忆中依稀可见。从19岁入学那一天起,王庆民老师便和国关的方寸天地紧紧贴合在一起。从学生到教师,再到校领导,他亲历着国关半个世纪的发展变化;从黑发到白首,他和他的同伴们将青春的记忆永远留在了校园。

书生意气 风华正茂

“我们那时候的国关校园才是巴掌大。”1964年8月底,包括王庆民老师在内的191名学生经过层层选拔,从全国各地来到坡上村。此时,国际关系学院还在暂时使用“外交学院分院”的名字。校园里也仅有六栋仿苏式建筑,“无论是用作教学的一号楼,还是师生的宿舍楼,楼里每个房间都只有14平米,教学和生活都很拥挤。”

虽然物质条件和今天相去甚远,但国关尽可能为学生们提供了先进齐全的电教设备和雄厚领先的师资。为适应特殊时期的国际形势,国关的外语教学奉行“听说领先”的教学理念。学校不仅配备了开盘式录音机等苏联进口设备,还从全国各地选调了大量优秀外语人才。“我们那时候就已经有外教了。其他系的外教是从外国专家局请来的,而我所在的日语专业授课教师就是加入中国籍的日本人或是常年在日本生活的华侨,于苇老院长曾说他们是我们自己的专家。”

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位同学接受过入学教育后都心怀责任感与使命感,平时学习十分刻苦努力。“每天清晨学校到处可见晨读的同学,到处能听到朗朗书声,”王庆民老师回忆起当时的学风,“晚上我们还要统一上晚自习,授课教师会在晚自习上对学生们进行悉心辅导。”

由于具备优秀的听说能力和综合素质,1966年,仅仅大学二年级的王庆民老师就被选派去接待来自日本的前进座剧团。“从北京到上海,从上海到韶山,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都在剧团人员的身边,为剧团团长做生活翻译。随剧团演出的过程中,我还有幸见到了周恩来总理。”这些实践对王老师和同学们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经历。

歌舞青春 峥嵘岁月

求知若渴的学生们不仅遨游书海,同样有属于那个时代的“歌舞青春”。说起那时的文艺活动,王庆民老师仿佛仍历历在目。国关每年国庆都会组织师生参加天安门的烟火狂欢。同学们平时也经常去红楼礼堂和颐和园露天剧场观看革命题材的电影,甚至曾前往人民大会堂观看周总理亲自导演的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

除文艺项目外,体育活动与义务劳动也是课余生活的一抹亮色。除了平时的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活动,学校还组织“跑地拉那”活动。所谓“跑地拉那”并不是真的跑到阿尔巴尼亚首都,而是通过累加每天的跑步里程,跑足从北京到地拉那的距离。“我们男生一般从学校跑到香山公交车站,往返大约是十几公里。当时同学们的身体素质都很好,每天都在比较里程数。”

“我的游泳是在昆明湖学会的。教我们游泳课的老师是教体操的,他自己并不会水。”王庆民老师回忆起上体育课的有趣经历:同学们一个个跳进昆明湖,老师就只站在岸上教他的游泳五字诀“收、翻、蹬、夹、停”。学会游泳之后,王庆民老师还参加过横渡昆明湖的游泳比赛。“我们还经常自己组织从知春亭下水经龙王庙、排云殿再回到知春亭的1500米‘大三角’比赛。”

夏天田间管理、秋天收获粮食,国关人将辛勤的汗水洒进土地;帮助校舍翻新,平整土地,搬运建材,国关的新教学楼和新干部教师楼拔地而起;从密云水库引流,在岸边夯土护坡,昆明湖的水才得以渐渐涨起。这些珍贵的义务劳动经历同样被“老三届”学子们所牢记,也是他们为学校留下的光辉印记。

身遥心迩 天涯比邻

“那是一个火红的时代,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现在回忆起来,仍不禁心潮澎湃。”王庆民老师回忆起往昔,眼里熠熠生辉。六年的同甘共苦将“老三届”紧紧地联系起来,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1993年12月初,我校举行第一次公开校庆。时任国际关系学院副校长的王庆民老师积极组织、筹备,跑遍京津唐地区并手写了邀请函,最终成功邀请到256名“老三届”校友。“大家久别重逢,都激动地相互握手拥抱。校友们纷纷在留言簿上留言,有的还当场赋诗,表达对母校深厚的情感。”首次公开校庆活动成功举办后,1994年国关又迎来了45周年校庆,从此开始了“五年小庆、十年大庆”的庆祝方式。

2009年国际关系学院60周年校庆时,王庆民老师协助组织“老三届”校友为学校捐赠五株银杏,种植成“校友林”,以此寄托对母校的期许。为了祝贺母校甲子庆,校友们感慨良多,编辑形成了《校庆诗集》和《银杏诗集》两部诗集。

2013年,63级校友入学五十周年纪念活动时,在美墨边境开设服装厂的校友还定做了600件纪念T恤衫。纪念衫前书“国关校友”“63、64、65”,后印国关老校门照片,几经辗转后由王老师发放到“老三届”校友手中,成为了大家身份认同的标志。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国关也在发生着改变。校园面积翻倍,校舍条件改善,学科专业增加,师资队伍更加年轻,招生规模也逐年扩大。“尽管时代发展日新月异,但国关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从不动摇,小而精的特点从不改变,‘忠诚、勤奋、求实、创新’的国关精神从不减色。”

求学于此,工作于此,退休于此。王庆民老师将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国关,虽然校外的世界精彩纷呈,但是他始终难以割舍这片热土。在国关七十华诞之际,他写下赠给母校的贺联:积历史厚蕴,辈出翘楚。谱未来华章,繁育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