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人物
人物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人物 -> 正文

谭秀英:编者睿智,辑者仁心

作者:刘思懿 来源:国际关系学院校报 点击: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13日 21:51

图片1

图片1

谭秀英,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研究》主编、编审。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杂志社副社长、《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副主任、主任,《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常务副主编。与王逸舟共同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外交六十年”,主编学术专著《中国外交六十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参与两项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研究,并发表相关研究成果《国际问题研究50年》(合著)(载《社会科学研究5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等。此图2009年12月摄于辽宁大学。

谈笑风生时,展露学识与智慧;一颦一笑间,尽显性情与韵致。春华秋实,始终葆有非凡的气度和井然的章法;年逾花甲,仍为所爱之事业孜孜以求,精益求精。“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谭秀英老师正如这雅菊一般,于纷繁世事之中坚守初心,历经岁月的沉淀,散发出更加迷人的清香。

勇于改革,独具慧眼

谭秀英老师与国关结缘得益于学校的“引进人才”政策,当时已经从中国社会科学院退休的她被国关引进,担任期刊主编。谭秀英老师在社科院常年做国际政治类杂志,对于国际关系期刊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非常了解,因此学校希望谭秀英老师能够把当时的《国际关系学院学报》做得更好。为了全面了解学报的发展状况,谭老师接手学报的第一件事就是做调研。她翻出前5年的杂志,用了近1个月的时间阅读,找出了学报面临的重要问题——学报的作者以校内师生为主。而要做好一流期刊,仅靠校内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她前往国家出版总署、中宣部调研,并与社科院负责期刊的主编和编辑部主任交流,与他们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学报的文章来源如果不打破以学校师生为主的状况,学报就迈不出去。”

谭秀英老师认为,国际关系学院的研究和教学有自己的特色,安全研究是我校教学科研的主要特色内容。基于对各种因素的分析,谭秀英老师向学校提议将综合性的学报改为专业性的学术期刊。在得到校领导的批准和大力支持后,《国际关系学院学报》于2013年1月1日转型为今天的《国际安全研究》杂志。正是谭秀英老师敏锐的洞察力和大量的调研分析,使得《国际安全研究》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并在学界独树一帜。

担当责任,不忘初心

在谭秀英老师的带领下和全体编辑的努力下,《国际安全研究》经历了5年的艰难变革,实现了多个 “零的突破”,并于今年8月入选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国际政治类核心期刊。在杂志转型初期,谭秀英老师就对它有了明确的定位,即成为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一流期刊。为此,杂志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她为期刊订立了一整套规章制度,明确审稿人的“责、权、利”,关注稿件的意见反馈,每个环节都做到贯彻制度,有章可循。

此外,选题策划也是期刊发展中的重要一环。谭秀英老师特别强调期刊的引领性和前瞻性。她说:“作为一个编辑,政治敏锐性和嗅觉是很重要的。国家需要什么,你应该能够有感知、有预知。”最后,她提到观念的创新,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一流期刊需要一流作者,不仅需要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还应培养和扶植中青年学者。谭秀英老师认为“从培养青年学者做起”,既能够为这些中青年学者提供帮助,也为杂志开拓了稿源,达到双向共赢的效果。谭秀英老师为杂志的发展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她把做好期刊作为自己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强烈的使命感使她坚定自己要有所作为。尽管期刊的变革遇到许多困难,但是谭老师始终坚守着“主编的担当”,坚持一个标准、一视同仁,最终获得了大家的理解。同时她也特别感谢校、处领导、学校老师们以及整个编辑部同仁对自己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坚持目标不变,矢志不渝地做下去”,这是她追求事业的原则与坚守,也是她对每一位国关学子的教诲与期望。

心明如镜,上善若水

谭秀英老师做起事来有板有眼、一丝不苟,生活中却十分随和。她笑称自己生活中“很糊涂、粗线条”,但是进入工作状态就会特别投入,特别有精神。她认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重要的是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给人以力量,虽然她每天凌晨一点才睡,但是早晨六点起来工作时也不觉困倦。在工作之余,她关注媒体动态,博览群书,有时甚至十天就能看完一本,“在学习中找到前进的动力”。同时,谭秀英老师也非常尊重每一位作者,并给予青年作者很多的帮助。在她看来,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与人为善,能帮人一定要帮”。

“核心期刊不是风吹来的,是一步一步做出来的。”谭老师在本该安享退休生活的时间仍葆有对事业的初心,为《国际安全研究》入选核心期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人问她累不累,她莞尔一笑,“人活得要有精神、有韧性,不能轻易放弃,心中有所热爱,有所追求,便不觉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