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关要闻
国关要闻
国关要闻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国关要闻 -> 正文

我校学生代表赴澳大利亚参加“澳中未来对话”

作者: 来源:对外交流合作处 点击: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2日 14:52

5月21日至23日,在我校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对外合作交流处选派的五名学生代表吴迪、李肇星、娄晓希、邹梦莹、陈菲赴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参加由北京大学与(澳)格里菲斯大学主办、昆士兰政府支持的“澳中未来对话”学术交流活动(Australia-China Future Dialogues / 2012 Emerging Leaders’ Dialogue)。此次活动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Kurrajong Hotel举办,为期三天,主题是“继往开来:中澳关系四十年”(Looking Backwards, Looking Ahead: 40 Years of Australia-China Relations)。

中澳未来对话主题

2012年的“中澳未来对话”邀请了来自中澳两国诸多高校的学者及博士、硕士研究生,中方有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国际关系学院在内的近十所名校学生赴澳参加。

全体与会人员合影

5月21日当地时间晚六时,本次活动在欢迎酒会中拉开序幕。

我校赴澳同学与澳方主办人员合影

5月22日的学术交流活动以两国与会学者发言和开放式学术讨论为主,议题主要包括历史回顾、中澳关系当前状况、中澳关系未来的挑战与机遇三部分。

昆士兰政府外事官员罗宾森女士作澳中外事报告

5月23日,八位研究生代表就其所关心议题分别作了论文报告。在场的学者、师生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第三国因素等多个角度就澳中关系现状与发展提出各自见解。我校邹梦莹同学作为发言代表,从国际法的角度论述了中澳合作的制度前景以及澳大利亚在亚太事务中的潜在作用,得到了澳方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

我校邹梦莹同学发言

本次活动负责人Andrew O’Neil作总结发言

23日下午,澳方组织与会人员参观国会大厦,并现场观看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女士与众议院的议会辩论。此次对话活动圆满结束。我校同学表现优异,得到了主办方的赞赏与肯定。五名同学在回国后表达了各自的感想。

吴迪,研究生,国际关系专业文化传播方向

阳光的五月,怀着期待与激动的心情踏上澳大利亚这块美丽的土地,一下飞机我就喜欢上了这里的清新空气、蓝天白云、芳草绿地。我们被眼前的景象所感染,仿佛置身于树木青翠的天然大花园中。来到堪培拉,我们开始了为期3天的听报告、交流和参观等一系列活动。

在澳洲,无论到了哪里,几乎都能体会到礼貌热情的服务。在机场安检的服务台前、在国会、在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面带微笑与你目光友好对视的同时,一声热情问候:“你好”、“欢迎到澳洲旅游”等,这些生硬的中国话,却让你领略到在异国他乡,发自内心的被尊重的感觉。话说“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就看看不相识的人如何相待和交流就清楚了。”

在澳中青年对话交流会议中,我们就不同的问题交换各自的观点和看法。由于文化、思考角度、立场的差异,总会有些思想的碰撞,但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我们却见识到了澳大利亚人的谦逊、礼貌和热情。青年人将担起建设祖国明天的重要使命,我们的想法关系到祖国的成长与变化。两国青年人间的对话交流活动对于我们来说是彼此相互了解的极好机会。我们将在此次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并将此次收获应用到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

李肇星,研究生,国际关系专业综合政治方向

本次出访澳大利亚,行程紧凑。并未有太多机会领略异国风光,却是实实在在参与了一次两国国际关系领域学者、学生的学术头脑风暴。

外国学者不同的治学方法、治学态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对事实考察的细致与详实程度是案头研究成果质量好坏的关键;其研究的高效性在发言时间的适当把握上可见一斑。而中方代表(包括诸多华裔学者)的观点思路,也在与澳方代表的交流碰撞中得到开拓。做国际关系的研究,“走出去”非常重要。不仅要将视野放得更宽——知道得多,还要把思路打开——想得多。海纳百川,才能夯实基础、取得突破。

此外,在本次活动中,外方对国际关系学院,及其学者、学生的高度赞誉也令年轻的国关人振奋不已。希望这份自豪感可以通过代代国关人的努力在坡上村星火相传。

娄晓希,研究生,国际关系专业综合政治方向

这次赴堪培拉参加的“澳中未来对话”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但是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中澳关系。澳大利亚作为一个西方大国,在二战前追随英国,是英国的盟友。然而在二战后,由于大英帝国的衰落和美国的崛起,澳大利亚由此成为美国的亲密盟友,并参与了美国领导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在7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局势的变化,澳大利亚逐渐加大了对东亚事务的参与,并于1972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40年以来,澳大利亚与中国关系发展良好,在经济贸易、文化交流、教育等领域有着快速发展。澳大利亚及各州政府制定了适应澳中关系发展的模式,在未来将加强政府间、经济政治文化及民间交往。

邹梦莹,研究生,国际关系专业国际法方向

参加“2012中澳青年对话”是一次很精彩也很值得的“旅行”。它不仅汇集了来自亚太地区研究不同领域的杰出青年,也汇集了许多政界、商界和学界的精英,他们分别探讨了对中澳两国关系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系列话题,包括中澳经贸关系、亚太地区格局、环境保护和气候问题、跨文化的相交流、政治互信以及正在崛起的中国的国际角色等。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坦诚交流和探讨让我深感荣幸。其中,澳大利亚前驻日本大使默里•麦克林(Murray McLean)先生以及格里菲斯大学亚洲研究所科林•马克勒斯(Colin Mackerras)教授对过去40年的中澳关系取得的成就、经历的挫折、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的回顾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次轻松并愉快的对话,但它并非仅此而已,我相信,它会进一步深化中澳两国双边关系的中国和澳大利亚青年之间的长期正面互动,并最终促成中澳形成长期互惠关系这一美好愿景。

陈菲,研究生,世界经济专业

很高兴能够在短短两年的研究生生活中有机会去到澳大利亚进行学术交流学习。为了能更好地参与到此次对话会议中,我们阅读了许多有关中澳关系的资料文献,对中澳建交的历史、现状以及澳大利亚的经济、政治、文化状况进行了了解,并撰写了论文《Towards a Mature Economic Relationship:Australia-China》。

初到堪培拉,感觉地广人稀,风景优美,满地的金黄叶和湛蓝的天空美不胜收。在这样美丽的环境里,我们的以“LOOKING BACKWARDS, LOOKING AHEAD:40 YEARS OF AUSTRALIA-CHINA RELATIONS”为主题的中澳对话便在Kurrajong Hotel举行。在为期一天半的会议中,我们和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共30多位研究生、博士生和澳大利亚的几位学者一道对中澳关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展望。除了在学术知识上智慧的碰撞外,更重要的是我们交到了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特别是澳大利亚的朋友们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在生活上,更多的在学术研究上。

中澳经济关系虽然仅仅只是中国对外经济关系中较小的一部分,但是澳大利亚的自然资源正是我们经济发展所需的,在未来我们和澳大利亚的经贸关系肯定会走向更加成熟,在很多新的领域,比如能源强度、 环境保护、生物科技和新材料上会有更多的合作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