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关要闻
国关要闻
国关要闻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国关要闻 -> 正文

《现代教育报》深入报道我校政府采购专业建设

作者: 来源:党委宣传部 点击: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8日 11:23

随着全国首批政府采购专业的本科生即将从我校毕业,以及5月下旬我校成功举办首届全国大学生政府采购论坛,社会媒体对我校政府采购专业建设产生浓厚兴趣,纷纷前来进行深入报道。6月14日,《现代教育报》“深度报道”专版以《政府采购——低调的大学专业新贵》为题对我校政府采购专业建设及首届政采专业本科生毕业的情况进行了报道。(报道全文附后。)

《现代教育报》深度报道我校政府采购专业建设

政府采购:低调的大学专业“新贵”

孙菲是国际关系学院政府采购专业方向的大四学生,这个6月即将毕业。与同龄人为找工作而奔波相比,她无疑是幸运的:一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一家国内知名招投标公司以及一个公务员职位,都给她发来了“Offer”。选择去哪一家成为她“幸福的烦恼”。

她为两年前的一次选择感到庆幸。大二下学期,国际关系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08级的数十位学生面临专业方向的选择,其中一个方向是学校新设立的——“政府采购”。“当时我了解到这是一个潜力很大的领域,前景广阔而又人才缺乏,所以很快做出了决定。”这位面容清秀、语调平缓的女孩说。算上孙菲,选择“政采”专业的学生总共30人,他们被称为“政采一期”生。

毕业季,国际关系学院学生处处长胡凤玲最近正忙着统计这批学生的就业情况,“已经定了18个。”她翻看着统计表格说,其中4人出国留学,4人考研,其他10人的工作已经确定。

其他12个人并非没有找到工作。他们大多像孙菲一样,手握好几个选择,还在为最终去哪家而犹豫。胡凤玲表示,“政采”专业方向首批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都令人满意,而该专业方向研究生的就业情况还要更胜一筹。

4年前,国际关系学院第一个“吃螃蟹”

“国内开设政府采购本科专业方向的高校,我们是第一家。”刘慧教授是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公共市场与政府采购研究所所长,谈到当初筹建“政采”专业方向的经历,她语气中带着自豪。

国际关系学院堪称国内高校政府采购教学探索和理论研究的发源地,学校早在1993年就开设有关政府采购与招投标课程,1996年开设政府采购与招标硕士学位方向,就在这一年,我国开始政府采购试点,此后采购规模快速增长。据财政部财政研究所副所长苏明透露,2011年我国政府采购规模达9000亿元人民币,预计今年将超过1万亿,而在2002年这一数字仅为1009亿,10年增长了10倍。

伴随着政府采购规模的迅速增长,政府采购管理和操作专业机构遍布全国。国际关系学院公共市场与政府采购研究所副所长赵勇教授指出,不仅是国家层面,全国各省(区、市)、地级市乃至县级市政府机关都需要政府采购相关人才。而相对而言,工程采购领域发展更早,人才需求量更大。“根据研究估算,我国目前招标采购行业从业人员约有100万人,但‘科班’出身的很少,绝大多数是‘半路出家’。”

他进一步指出,我国从2009年开始招投标师考试,三年来只有2.4万人拿到执业资格证。“招标采购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行业,但专业人才匮乏的现状非常突出。”目前,我国每年政府采购专业的毕业生仅有100人左右。

2008年1月,我国正式启动加入世贸组织GPA(政府采购协议)谈判。政府采购市场面向国际开放的步伐加快,这对政府采购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专门人才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

刘慧教授是我国《政府采购法》的起草人之一,作为国内政府采购领域的学术权威,她早就看到了问题所在。“政府采购涉及法律、经济、贸易等多个专业领域,对人才的要求非常高。”她举例说,仅仅是制定政府采购需求这一基础性工作,如果从业人员专业知识不足,对合同、市场、经济学基本知识、政府采购过程等了解不够,“拿出来的采购需求方案肯定存在很多问题,是不专业的。人才缺乏问题非常突出。”

意识很快转化为行动。2006年,国际关系学院将设立“政采”本科专业方向正式提上日程,随后获得教育部批准,2008年起正式招生。

“我们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刘慧教授说。据了解,继国际关系学院之后,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两所高校也紧跟着开设了政府采购本科专业方向。此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十几所高校成立了政府采购研究所,或开设了硕士、博士课程。

四年招收110名学生 入学要面试

国际关系学院的招生标准一直以严格著称,长期实行高考提前批次招生和加考面试的政策。尽管面试的益处显而易见,但由于各省区市的招生时间安排不尽相同,每年学校组织大量教师奔赴全国组织面试,耗费的人力物力很大。因此,曾有一段时间部分取消了面试程序。但随着近年用人单位更对人才综合素质的看重,通过面试把好入口关,成为国际关系学院逐步恢复面试的重要依据。

“我们招生不只看高考成绩,面试也很重要。”胡凤玲表示,从2010年开始,北京、上海等7个省市的考生需要参加面试,根据高考成绩按照1:3的比例划定面试入围线,然后按照1:1.2的比例划定面试合格线,通过面试的考生再按照高考成绩从高到低录取。

面试内容包括综合能力测试、外语能力测试和心理测试等。“我们希望招收综合素质全面,符合学校培养目标的学生。”胡凤玲指出,这种招生模式比较接近欧美国家大学,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发现,通过面试招收的学生整体表现的确要突出一些。

从2008年起,4年来国际关系学院“政采”本科专业方向共招收了110名学生,其中大多经过了面试。

学生人人能拿“科研经费” 课堂教学“国际范儿”

钱程是“政采”专业方向大三学生,他忙了一年多的“高校集中采购”课题研究最近终于结项了。

2011年4月,钱程和他的小组成员共6人,成功申请到了学校“起点杯”科研立项,拿到了5000元的“科研经费”。这让他兴奋不已:“本科生就能做科研,这是我刚进学校时根本想象不到的。”

据胡凤玲介绍,近几年学校对学生从事科研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今年平均每个学生可以得到1000元的“学术支持金”。

本科生们搞科研并非“走形式”。为了把课题做得更扎实,钱程专门抽时间回到江西老家调研。“由于采购在很多单位都属于涉密内容,调研经常碰壁。”钱程回忆说,自己曾尝试给家乡所在地的市财政局联系,希望能得到一些政府采购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反复沟通了多次,最终对方还是拒绝了。后来在父亲的帮助下,才联系到了一些其他单位进行调研。这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做科研工作的艰辛。

科研立项只是学校对“政采”学生“高标准,严要求”的一方面。国际关系学院的学生拥有参加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的资格,这在北京非专业外语院校中是极少的。“政采”专业方向的学生必须考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而今年即将毕业的这批大四学生绝大多数都参加了“专八”考试。

相比于国内的刚刚起步,“政采”专业在国外的发展已经很成熟。学校委派赵勇教授到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交流访问一年。这所高校与英国的诺丁汉大学的“政采”专业并称当今世界最强。回国后,赵勇教授把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教育方法带到了课堂上,这让学生们感到新鲜。比如他讲授的《政府采购实务指导》的期末考试,20名学生被分成四组,每个小组通力协作制作课件拿到课堂上展示讲解,除了老师打分,各组之间、每个组的成员之间也要彼此打分,这让学生感觉“是在英美国家大学的课堂上课,真正做到了‘和国际接轨’。”

“政采”专业很特殊 第一堂课讲“信仰”

政府采购专业方向设立后,成了刘慧教授等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心肝宝贝”。这从师资配备上便可见一斑:5位专职教师全都拥有副高以上职称,负责讲授法律、经济等相关课程的老师也有六七人。“政采”专业方向实行小班教学,每班只有30名学生,师生比约为1:3。

与一般专业不同,“政采”专业方向的学生上第一节课,老师讲的主题往往是看似务虚的——“铁肩担道义”。国际关系学院公共市场与政府采购研究所副所长张澜涛教授表示,“政采”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他看来,政府采购走向透明化,实现“阳光采购”是大势所趋。“这就要求学生有信仰,有责任心,有专业知识,这是‘政采’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政采”专业方向大三学生张雨对此有着独特的感悟。去年,一位美国政府采购合同官到学校讲学,在交流时,他告诉张雨,“作为一名政府采购专业的学生,以及将来从事政府采购工作,首先要做到的是不为外界的利益所诱惑,无论何时,都要保持一颗透明、纯真、向上的心。”张雨说,这句话如今已深深印在心里,成为自己将来的职业信条。

(文/本报特约记者 杨晨)

专业名片: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不仅是指具体的采购过程,而且是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及采购管理的总称,是一种对公共采购管理的制度,是一种政府行为。通俗地讲,就是帮政府或机构花钱,购买各种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