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人物
人物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人物 -> 正文

祝勇:挖掘历史和文明中隐秘的故事

作者:刘博睿 来源:《国际关系学院校报》 点击: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22日 14:48

祝勇,作家、学者、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国际关系学院中文系1986级。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现供职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驻校艺术家,第十届全国青联委员。已出版主要作品有:《血朝廷》《纸天堂》《辛亥年》《故宫的风花雪月》等,《祝勇作品系列》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主创历史纪录片多部,代表作:《辛亥》。先后荣获中国电视星光奖、金鹰奖、十佳纪录片奖、学院奖等影视奖项。此图2014年9月摄于东京。

“当时就是一心想学中文,一心想离开沈阳。”因为一张小折页的吸引,祝勇在高考志愿书上写下了“国际关系学院”。1986年的夏秋之交,攥着一张火车票,祝勇从浑河之滨来到坡上村,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那时的他不知是否会想到,从这段旅程开始,自己将会把足迹踏遍中国,又将在旅途中不断积淀和收获。

“先河不息终成汪洋”

“来国关学中文,真的一点也不吃亏。”提到国关的岁月,祝勇这样说,“当时国关中文系师资很强,同学中的学习氛围也很浓厚。”在这样的环境中,一直喜欢读书和写作的祝勇开始进行创作,而当时成立不久的“先河文学社”更让他在国关找到属于自己的园地。“我当时特别有热情”,看着记者带来的《先河》,祝勇回忆道。“那时候条件很简陋,我们收完稿子之后要到颐和园旁边村子里的打字社里打出蜡版油印,再用订书机订起来就是一份刊物,有时候封面换一张纸就很不错了。”虽然条件有限,但是还是有一群热爱文学创作的同学聚在一起,相互促进着。“有一群热衷于文学的同学一起创作,再加上《先河》定期或不定期的出刊,真的有一种很浓厚的文学氛围。”以《先河》为起点,祝勇因为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在创作的道路上一直前行,就像一条小河,川流不息,最终汇成汪洋。

“没有冒险就没有希望”

毕业后,祝勇进入出版社工作,一直希望成为专业作者的他,也开始从一名文学爱好者向专业创作者转变。“最早投稿和现在可不一样,真是自己认真抄好之后装进信封寄出去,有时候会被刊登,可有的就没消息了。”1990年开始,祝勇在《青年文学》上发表第一篇文章,走上了创作的道路。“文学创作关键要坚持,而坚持的本质是热爱,因为热爱才能厚积薄发最终有收获。因为热爱和积累,祝勇才能够在文学领域不断地前进和创新,他还专门提到自己的经历:“有一年冬天在宁波,外面下着雪,但屋里还开着窗,反正开不开都一样冷,虽然冻得直哆嗦,但那个冬天也给了我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创作。”

祝勇被称为“新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经常关注历史事件和其中的人物,不仅文章,他的纪录片也有着相似的关注点。对于自己的创作特点,祝勇说:“有一段时间散文领域很死板,认为只有跟课本上的所谓范文写得一样才是好散文,这样就变得模式化了,禁锢了创造力,实际上任何经典在当时都是创造力的结果,我们这一代写作,不应该重复前人的模式,而应该有这个时代新的视角、新的样式。有人觉得创新是一种冒险,但是没有冒险也就没有希望。”而一直关注历史进程的祝勇也希望在作品中传达出自己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关照,并把历史、现实和自己的情感相融合,“历史中一定是有‘我’存在的。”

“用脚思想”

祝勇的微博名叫“行走的祝勇”,对他来说,“行走”是他不断积累和摸索的一部分,他有一篇文章叫《用脚思想》,说行走“为我提供了更多的道路,使无趣的人生变得更加尖锐、复杂和诡秘。”而他在行走中也确实获得了很多的思考和感受。“02到06年,我曾经几乎走遍了中国所有的省份,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坐着大客车晃晃悠悠地去那里最原生态的地方,旅程中的事物让我受到很大的冲击,这也让我对中国的文明有了更整体的认识。”而走过千山万水之后,如今祝勇把坐标放在了故宫,“对我来说故宫是文化的大本营,这里的文化具有辐射性,与中国各地的文化都有联系,当跑遍了中国之后我希望在这里打下一口深井,真正地打进去。”无论中国上下还是红墙深宫,其实祝勇一直都在行走的路上,用步伐去读一本属于中国文明的大书,用脚思想,去挖掘历史和文明中隐秘的故事。

从国关开始,源起《先河》,再走遍神州到如今在故宫里孜孜探求,祝勇把自己走过的这一段路程看作是一种源自于热爱的坚持,“当时《先河》前后几届的同学中,还在专业从事写作的可能只剩下我一个了。”因为热爱,才能坚持不懈,也才能在文学的领域有自己的收获和感悟。祝勇说始终希望非功利化地做事,也正由于这份非功利,他才能把自己的每一个脚步坚实地踏下,一步步走遍大好河山,也让自己从青涩到成熟,直到在热爱的领域里游刃有余,把曾经的理想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