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人物
人物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人物 -> 正文

陈泽安:在坚守与探索中前行

作者:周滢莹 来源:《国际关系学院校报》 点击: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10日 16:43

头条:陈泽安_副本

陈泽安,2011年至2015年就读于外语学院日语系本科,2015年至2018年就读于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其中,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赴丹麦奥尔堡大学留学一年。在校期间曾任研究生部2015级国际关系专业学生党支部书记、学校人事处学生助管、研究生会学术部干事,曾获国际关系学院二等学业奖学金。2018年7月将入职新华社《参考消息》报社。此图2017年6月摄于丹麦奥尔堡。

以兴趣为动力,他潜心学术,出国留学;以服务为初衷,他投身支部,勤工勤学;以专业为基点,他进入职场,拓展外延。2011年陈泽安走进国关,力求自己拥有良好的品行、扎实的学识、健康的体魄。一路前行,他也即将成为一名国际关系从业者。

不忘初心 探索未知

陈泽安来国关7年了。从日语专业到国际关系专业,他接受到国关较为完整的学术训练,这是如今他参与国际新闻一线报道的底气。平日里的陈泽安关注国际时事,积极旁听国际关系相关课程,人们也经常可以在校内各类学术讲座中发现他的身影。

立足国关,丰富理论知识,陈泽安也想去看看世界的另一种模样。陈泽安曾在研一寒假游历北欧,了解到学校的相关留学交流项目后,他决定去丹麦奥尔堡大学攻读双学位。在丹麦的日子是书斋里的清欢,严谨的学术训练让陈泽安印象深刻。丹麦奥尔堡大学整体采用“问题导向型学习(PBL)”的学术研究思路,非常重视学科框架和方法论,也提倡中外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国内则更重视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论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欧洲的假期,陈泽安会约上好友去周边国家“闯荡”。偶尔和外国邻居一起做饭聚餐,玩特色桌游,与多国的伙伴跨文化交流,也是他课余生活的调剂。这让陈泽安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国外的风土人情,真正做到了学与游的结合。陈泽安说:“这一段国外求学经历珍贵而有趣,真正开拓了视野,让我了解到西方国家不同的文化观念与价值取向。”

脚踏实地 服务师生

团学工作是陈泽安研究生阶段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将自己的一腔热情投入到团学组织中,脚踏实地,努力为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陈泽安是一名“老党员”。高三时他就一直积极投身团组织建设,并在那一年光荣入党。8年后,他成为了研究生部2015级国际关系专业学生党支部书记,平时要积极协助党总支开展民主生活会、理论学习会,并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党的理论,进一步加强对党的认识;另一方面,党员也应当接地气,贴近群众生活,这样才能与同学们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在这一思路的引导下,他的工作获得了同学们的支持与肯定。

在校期间,作为研究生会学术部干事,陈泽安组织筹办了不少学术讲座。他提到:“我们通常需要结合时事热点,反复思量后才能确定讲座主题,最终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作为主讲嘉宾,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除此之外,学校人事处也为陈泽安提供了锻炼自我的平台。人事档案管理和人事信息录入等工作培养了他严谨认真的态度,让他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从容。

求真务实 矢志前行

今年7月,陈泽安将正式入职新华社《参考消息》报社,负责英语新闻编译工作。坚持求真务实的原则,不断在实践中提升业务水平是他对自己的期许。他表示:“中国站在国际舞台的中央,正不断吸引全球目光,获得支持的同时也经受着质疑。我们应当以自己学习的理论作为支撑,积极主动地讲好中国故事。”

对自我的严格要求,也体现在陈泽安的工作态度上。编译新闻工作者需要确认消息中每个细节的真实和准确,再结合国情时势灵活翻译。在新华社国际新闻编辑部实习时,他曾为了确认一篇报道中一处表达模糊的英文名称的具体指向,致电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同事,由于未得到明确回复,只得撤稿。

谈及未来规划,陈泽安坦言自己十分期待驻外工作的机会。在他看来,如果去到一些第三世界国家,了解到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人和故事,既是神圣使命,也是心之所向。他也鼓励学弟学妹们勇敢尝试,挑战自我:“年轻人的选择是多元的,多尝试,多经历,人生会更有意义。”

国关守护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希望,勉励一届又一届学子的宏志,见证一年又一年的桃李芳菲。这里承载了陈泽安七年的美好回忆,让他褪去懵懂与莽撞,坚守初心与原则,在探索中不断前行,成长为更加成熟而沉稳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