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人物
人物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人物 -> 正文

马跃堃:缘分所在,慎始敬终

作者:张智 来源:《国际关系学院校报》 点击: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18日 00:09

二条:马跃堃_副本

马跃堃,外语学院英语系2013级本科生,连续三年参加研究生部主办的“国关·润远”学术论坛,所撰写论文共获得论坛5个论文奖项。曾在国际关系期刊上独立发表过学术论文,并于今年获得第八届“金仲华国研杯”一等奖。此图摄于2016年5月举办的“国关·润远”学术论坛。

二十多本《国际安全研究》杂志整齐地摆放在宿舍书架上,从2013年创刊的第一期,到2016年的最新一期,每一期杂志都有专属的位置。这个书架的主人叫马跃堃,一个来自外语学院英语系,却对国际关系研究情有独钟的山东小伙。

润远论坛 初试牛刀

作为一名本科生,马跃堃已经连续三年参加我校研究生部主办的“国关·润远”学术论坛,并且一共获得了五个论文奖项。今年,他的论文《“一带一路”建设:网络空间安全治理的新动力》更是荣获论坛二等奖。当被问及为何能在“高手云集”的润远学术论坛上获奖时,马跃堃谦虚地说道:“因为我已经参加了三届论坛了,所以相对来说会更有经验一些吧,论文写作的针对性也更强。”马跃堃表示他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参加论坛的,他认为参加论坛的研究生师哥师姐们都非常有实力,学习他们的论文往往能够收获很多。

其实早在大一寒假,马跃堃便想参加润远学术论坛,但当时还不知道专业的学术论文该怎样写。巧合的是,大一下学期,马跃堃得到了在我校《国际安全研究》杂志实习的机会。在做论文集编辑和整理的工作时,他学到了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因此才会鼓起勇气,第一次参加润远学术论坛。谈到在《国际安全研究》实习的那段时间,马跃堃表示自己有时会感到非常惭愧。因为看到编辑部的老师十分辛苦,但自己能力有限,实在帮不上什么忙。更多时候,老师们对马跃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谭秀英老师、苏娟老师、齐琳老师、谢磊老师对待工作十分认真负责,在学术上更是严谨细致,我从他们身上真的学到了很多。”马跃堃说道。

学术之路 上下求索

马跃堃回忆他对国际关系最初的印象,源于小时候观看CCTV中文国际频道的节目。小学时候,他开始对军事装备感兴趣;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他逐渐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要了解某款军事装备,自然需要了解其在战争中的应用;而战争为什么会发生,这又与国际关系史密切相关。这大概就是自己对国际关系领域产生兴趣的原因吧。”马跃堃提及,有一本杂志对他影响很深,这本杂志是《国际展望》,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十几年前,这本杂志的定位是军事杂志,但在2012年转型为国际关系领域的期刊,而这恰巧契合了马跃堃的兴趣轨迹。

马跃堃觉得自己之所以参加比赛或者论坛,是因为对国际关系领域感兴趣,想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表达出来,与更多的人分享。其他的,荣誉也好、稿费也罢,并不是他的初衷。对于学术论文写作,马跃堃有不少感想。他认为,在论文投稿之前,一是要做足准备工作,二是贵在坚持。他说:“有时,自己在论文写到三分之一左右的时候,也产生过放弃的念头,因为很多时候,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未必能争取到一个理想的结果。但是,慎始敬终是自己的处事原则,所以还是会振奋精神,坚持下去。”他还表示,也许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要有去尝试的勇气,当然是在有充分准备的前提条件下。

坚持与付出,换来的是累累硕果。在今年举办的第八届“金仲华国研杯”上,马跃堃的文章《中美海权竞争的“长和平”——基于一种策略选择模型的探析》荣获一等奖。此外,他已有两篇学术论文发表在由察哈尔学会主办的《公共外交季刊》上。如今,在中国知网上可以找到他发表的文章。

追寻不止 未来已来

“如果没有来到国关,那么自己将永远不会意识到自己与国际关系的不解之缘。”马跃堃认真地说道。马跃堃高中读的是理科,如果不是来到国关,他肯定会选择理工科专业。然而正是因为来到国关,他才能够一直走在追寻兴趣的道路上。对于未来,他希望自己以后能够真正从事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因为国际关系之于他有着特别的意义——是兴趣,更是缘分。

怀揣着这份梦想,马跃堃不断尝试丰富自己国际关系专业的知识。在刚过去的暑假,他参加了清华大学第十四届国际关系研究方法讲习班,最终合格毕业;被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讲习班破格录取;在我校的大国关系研究夏令营里,以总成绩第五名被评为优秀营员。

除了研究国际关系,马跃堃还喜欢看书。不过,马跃堃对自己的评价是:一个单调与无聊的人。马跃堃说道:“我是一个比较固执、不太会和别人打交道的人。不过,我也正在做一些改变,我尝试着让自己更加外向,更加积极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