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尚武,1988年至1993年就读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新闻系,1993年在中国日报社工作至今,现任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此图2016年9月摄于G20峰会新闻中心。

黄昳扬,1991年至1995年就读于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1998年进入外交部,历任国际司处长、驻欧盟使团参赞,现任国际经济司参赞。此图2016年9月摄于G20峰会会场。

朱方芳,2012年至2014年就读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国新闻社工作,现为中国新闻社特稿中心记者。此图2016年9月摄于G20峰会会场。
2016年9月4日至9月5日,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召开,如今的中国正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那里有国际关系的风云激荡,有世界经济的静水深流,也有人类文明的延续变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其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我校88级校友孙尚武,91级校友黄昳扬与12级研究生朱方芳就是这群人中的一分子,他们践行着自己对国家的承诺,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国关人的精神与风采。
国关记忆:重拾青春里的坡上时光
提到国关岁月,孙尚武、黄昳扬、朱方芳三位校友不止一次地流露出他们对国关的怀念与感激,令三位校友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国关良好的学习氛围。孙尚武说:“因为国关非常小,人数也不多,大家在一起时产生的如兄弟姐妹般的情谊是最可贵的,在学习上互相提携,互相支持的那段岁月让我十分怀念。”朱方芳也感慨道:“记得找工作时我们与隔壁宿舍成立了求职小分队,信息互通,有招聘也会叫上一起去,有沮丧或不顺心时也会相互打气。”
回忆起在国关的青春时光,三位校友直言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恩师的教导。黄昳扬非常怀念当年的英语课,在他眼中,老师们的教学方法非常独到,邹德孜老师的翻译课、杨慎生老师的电影课以及陈颖卓老师的语言学等都让他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朱方芳始终不忘自己导师、同为国关校友的翟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谆谆教诲。
谈到现在的大学生活,三位校友也向在读的师弟师妹提出了建议:“当今社会诱惑太多,我们国关人要静下心来专注踏实地做事,用钉钉子的精神脚踏实地了解这个社会。”他们坚信,国关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有很多的积淀,他们对国关的未来充满信心。
G20峰会:书写理想中的壮志豪情
作为中国日报社本次G20杭州峰会的前方负责人,孙尚武负责G20官方英文会刊的出版工作。“我们要每天向大会新闻中心及各国首脑居住的酒店提供最新报纸,其内容包括参会代表提出的意见与建议,习主席与各国领导人双边活动的及时报道,并向参会的各国代表讲好‘中国故事’。”说到G20期间的深刻回忆,他笑道,“会刊受到了与会代表的关注与欢迎,但同时,大众的认可对我们而言也是一种很大的压力,这要求我们不能出现任何差错。”
“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而G20峰会使中国真正站在了世界舞台中央。”黄昳扬说道。G20峰会期间,他于筹委会秘书处工作,担任着很多角色,如总协调办公室副主任,会务组副组长以及负责工商峰会(B20)、民间社团会议(C20)、青年会议(Y20)等G20配套活动的政策指导、会议组织及各方面的统筹。他坦言:“我年初回国后第二天就投入了工作,近九个月的时间里没有休息,一直忙到最后一天。同时由于G20是一场举世瞩目的会议,备受各方重视,期间我的压力也很大。”
朱方芳则是随着中新社的G20报道团队到达了杭州,期间主要负责前瞻、盘点与会后的综述和总结。报道G20的经历令她非常难忘。她认为,G20对中国来说是一场可以载入史册的会议,是中国与世界的深度互动,同时又是中国的主场外交,因此她非常幸运能够参与此次会议的报道。“中国从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经济方面的对外援助,到如今向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可以说是一次非常大的飞跃。”
工作之余:珍惜生活中的点滴温情
三位国关人虽然在不同的岗位上为G20峰会的成功举办默默奉献,但会议间隙,三人也常碰面寒暄,相互交谈。对体育运动的热爱,是三位校友的一大共同点。谈及锻炼,孙尚武认为,保持良好的体力对更好地完成工作意义重大。而离开国关多年的黄昳扬也一直保持着打网球的习惯,他说:“这个爱好不仅可以放松身心,还能以球会友。”朱方芳则笑着说:“业余生活中我最爱的三件事就是旅游、走路和做饭。旅游很开心,走路很静心,做饭很舒心。”
一路走来,亲人、朋友的陪伴令三位校友倍感温暖。朱方芳说:“亲人、朋友是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动力,也是我们心灵的港湾。”黄昳扬也提到:“有了孩子后,我与儿子一同成长,陪着他学习、看着他长大对我来说非常有意义。”孙尚武真挚地说:“家庭给过我非常多的支持与帮助,亲情总会在一些特别困难的时候发挥巨大的作用。”三位校友在谈及自己生活的同时,也向所有国关人表达了祝愿:“希望每一位国关学子都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一个完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