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人物
人物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人物 -> 正文

李亚丽:外语教师首先要学好中国文化

作者:李枚铮 王戴林 来源:《国际关系学院校报》 点击: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10日 11:14

李亚丽,国际关系学院外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本科就读于西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就读于国际关系学院,1997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公开发表署名文章50余篇,主持科研项目1项,参与科研项目11项,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化,2006年被评为“国际关系学院最受欢迎的十名教师”之一。此图2011年摄于德国海德堡大学城。

中午12时,记者准时敲开外语学院英语教研室的门,发现李亚丽老师已经在等我们了。随后,在教学楼三层大厅,本次采访正式开始。李老师微笑着走向窗边,说:“在这里采访,太阳晒得到,很温暖。”午后的阳光与李老师的笑容将人来人往的大厅渲染出一片温和平静。

求学:重视语言文化

李亚丽老师很早就与英语结缘。中学六年就读于四川外语学院附中,这是在周总理关怀下建立的全国首批七所外语学校之一。她的班里一半同学学英语,一半同学学俄语,英语班使用英国原版教材,初一就有外教授课,双语的教学环境给她打开了认识西方文化的大门。

李老师本科就读于西南师范大学,学习英语语言文化专业。西师是国学大师吴宓度过人生第三个28年的地方。李老师的导师江家骏教授长期担任吴宓的助手,践行其“通才”的教育理念,力主培养汇通东西文化精神的“博雅之士”,将吴宓在跨文化研究领域的成果毫无保留地与学生分享,让她树立了外语专业学生要学好国学的思想。

李老师在研究生阶段,师从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曹惇教授。曹教授阅历丰富,学贯中西,对她影响很大。“曹老师长期从事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我的毕业论文选题也深受老师影响,他希望我们能够在他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下去。”

李老师还会讲法语和印尼语,曾是英国伦敦市教委任命的校董,对东西方教育体制及文化差异有切身体会,这为她研究比较文化,从文化角度教授语言,提供了便利条件。

课堂:关注文化传承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李亚丽老师很早就意识到不能只教学生语言,还要传授文化知识。教学过程中,她发现学生很重视西方文化,却忽视了民族文化。她向同学们提出忠告:“我们很擅长模仿别人,却不擅长总结自己。只有在扎实继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更加自信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外语专业师生尤其要承担起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重任。”她时常提醒学生要多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她说:“要消除自己的民族文化‘赤字’,毕竟学习外语的目的是帮助中国认识世界,帮助世界了解中国,发挥双语的桥梁作用。”

她是严师,亦是挚友。李老师向学生坦承自己曾经走过弯路,在学习英语语言文化时,没能同时提高自己的中国语言文化素养,书到用时方恨少。目前她努力自学,积极参加教师发展中心网络课程培训,学习了古代汉语、比较文学、美学等8门课程,及时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和学习体会与学生分享,真正践行教学相长。

科研:立足服务学生

外语学院成立三年来,作为英语系文化与翻译教研室主任,李亚丽老师说自己很幸运,有机会与优秀同仁一道参与教学改革,在团队合作中受益匪浅。例如,美国研究所就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科研平台。李老师是我校学报英文编辑,与系主任王文华教授一同助力学报扩大国际学术影响力。她还负责指导学生参加各级英语演讲比赛,曾多次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她谦逊地表示:“这绝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每一位参赛学生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指导教师团队。”她还参与了我校首门慕课建设,非常享受十位教师共同打造的高效务实的慕课团队文化,认为外语学院团队的力量不容小觑。

作为班主任和本科生导师,她不仅在英语专业方面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还在如何平衡学业、实习、工作、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和学生沟通,悉心指导,聆听他们的烦恼,和他们聊自己的经历。她教过的学生说:“李老师是一位教学认真、学识渊博的好老师。”曾有位同学因受伤错过了单元小测,李老师便在办公室里单独给他一个人进行了补测,其对学生的关照与体谅可见一斑。针对一位学生求职联合国过程中的种种疑惑,考虑到联合国该机构太专业,学生缺乏相关学术背景,李老师建议他不妨换个思路,发挥自身英语专业特长,通过指出该机构网站行文中的语法错误为自己加分,对该生最终顺利应聘助力颇丰。

探索语言背后的文化精髓,注重课堂讲授的文化传承,心系每位学生的所思所想,这便是李亚丽老师如此受学生欢迎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