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博睿,文化与传播系2012级本科生,2016年公共外交与文化传播专业研究生预录取。在校期间曾担任校报主编、系辩论队队长等职务,2014年APEC“三高会”和领导人会议周志愿者。曾在新华社与世界经济论坛实习。此图2015年9月摄于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
或许在认识刘博睿的人眼中,他是文传本专业考研第一的学霸、辩论队骨干、校报前任主编、可爱的现实版“大白”、“冷幽默大王”等等。然而在这些称号背后,还有个沉浸在纵横交错的胡同里巷、追寻时光印记的他;早上六点乘坐四号线赶往实习单位的路上还不忘留心人间百态的他;平时不热爱体育锻炼,却喜爱足球,课余时间几乎逛遍了北京的整个老城区的他。当我们拨开这些繁复的属性,却发现刘博睿的生活与内心是那么简单而纯粹。
市井生活的观察者
在大一下学期的暑期社会实践中,为了调查北京的古建筑保护情况,刘博睿一下午走遍了东四头条到东四十四条的28条胡同,体味了老北京人的生活百态。除了胡同里巷,刘博睿还喜欢去北京大大小小的博物馆。谈及原因,他风趣地说:“进去之后总会发现一些不一样的地方,哪怕有机会给它挑错也很好玩。”
刘博睿在生活中总能细心地观察到一些美好的小细节,他说:“偶然遇到的风景,往往给人一种惊艳的感觉。”无论是偶然闲逛发现国关老校门附近有一条幽静的小路,还是在中关村天桥上对西山的偶然一瞥,都会给他平静的生活增色添喜。去外地旅游,不同于多数人喜欢去一些名气大的景区,刘博睿喜欢观察那座城市最原始的生活,去菜市场闲逛,去居民巷游走,或是随心而走、不拘终点。
刘博睿有自己的旅行方式,每次他都会规划好目的地,但是不会对每天具体的行程做过多的规划。大二寒假的时候,刘博睿和朋友两个人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哈尔滨,从晚上八点逛到凌晨一点。他们享受着这个城市从进入夜晚的灯火通明到最终陷入沉寂黑暗的过程。他说:“真正放松下来,很舒服地享受和体会不同的地方,这就够了。”
社会实践的探索者
刘博睿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他参加过校、系的学生会、模联、校报、辩论队等组织,自己也在一点点的努力中渐渐成长。面对继续留在哪个组织的选择,刘博睿这样说:“每一个组织都有自己的特点,也都有你喜欢的东西,在逐渐的取舍中,我一点点知道自己更喜欢什么,更适合做什么。”大学四年,刘博睿坚守在自己喜欢的组织里,与辩论队的同学们一起准备好每一场比赛,与校报同仁共同做好每一份报纸。辩论拓宽了他的视野,校报锻炼了他的写作能力,这些对他都有很大的帮助。
刘博睿在担任2014年北京世锦赛挑战赛的志愿者时,由于突发状况,临时被叫去做翻译工作。有人疑问:“靠谱吗?”旁边立即有人回答:“靠谱吗?国关的!”讲起这个故事,他感慨地说:“国关前辈们为我们打下了这片江山,我们不能对不起国关。”怀着这份国关人的志气,刘博睿在APEC会议担任志愿者期间不计较辛苦忙碌,把工作做到最好。当看到国关学生均被安排在核心岗位上并有机会接待各国领导人时,他也不由感到骄傲。被问到大学期间的目标时,刘博睿说:“大学不是社会的预科,而是通往社会的一条路,大学里你的目标会有无数次调整,无数次变化,调整到那个合适的,去做就好了。”他认为面对种种目标,最重要的就是去切身实践。
泛舟学海的破浪者
谈及学习,刘博睿说:“我们首先是学生,学习对我们非常重要。”大一的时候,他的学习方法和高中相似,几乎把老师说的任何话都要记下。但他逐渐发现,高中的学习方式已不再合适,便学会了对课程的选择。刘博睿说:“我不是天才,毕竟精力有限,很难把所有课程的科目都学到极致。我每一科都会好好学,做到尽可能的好。不会的问题尽力搞懂,能很好地学习自己真正认为重要的课程,这就很好了。”
刘博睿还说自己是一个爱在知识上较真的人,“说得好听叫严谨,其实就是钻进牛角尖拔不出来。”这种执着支撑着他选择写一份主流新闻史都没有的报纸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因为缺乏更加详细的史料,上交的论文并不是他心中的完美作品,“今后我还会持续搜集资料真正完成这篇论文,这不只是为了毕业,也是为了对得起自己的一份心血。”可能是由于刘博睿的“钻”劲,他才能取得本校本专业考研第一的优秀成绩。
回首大学四年,刘博睿在国关收获了真挚的友谊,学到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参与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经历过这些繁复多彩,他心性的简单纯粹却一如当年,也许对他来说,岁月浓淡总相宜,人间有味是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