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人物
人物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人物 -> 正文

刘旭: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长风送生涯

作者:杨晓琪 来源:《国际关系学院校报》 点击: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11日 16:53

二条:刘旭_副本

刘旭,法律系2014级本科生,现已被通商律师事务所录用。在校期间曾获2015-2016学年、2016-2017学年国家奖学金,曾担任法律系学生会主席、法律系辩论队队长、法律系“理律杯”模拟法庭领队。此图2018年5月摄于南京。

夜幕即将降临,热闹的国关校园正逐渐归于平静。而此时,二十公里之外的北京商务中心区内,很多人都在继续着白天的忙碌。法律系14级的刘旭作为通商律师事务所里为数不多的本科毕业生,他同样没有结束手上的工作。

潜精研思,在专业中求索

在法律系的四年里,刘旭连续两年拿到了国家奖学金。对于学好法学这样一个知识庞杂的学科,他认为除了要做到认真听课之外,还要在课后阅读相关的理论书籍。谈到阅读,刘旭有一套自己的方法:理论书籍可以由浅入深地去了解,从生动的案例书到枯燥的纯理论书,逐步建立法学思维;而平时看一些“杂书”,则是他一贯的放松方式,“阅读一直都带给我很多的乐趣,它能让我平静下来。”

同时,通过在律所的实习和工作,他体会到在专业的学习中,对于法律条文的掌握大家不能仅仅停留于识记背诵,实践中更需要的是对法条的准确理解。“法学专业存在的意义就是法律人和当事人之间法律知识的差距。只有做到对法律规范的熟悉和准确理解,法律人的专业性才能得到体现。”他建议法律系的同学平时学习时通过查找或者编写案例对法条进行推演,从而加深自己对关键法条的理解。

在繁杂的专业知识面前,刘旭坦言自己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从理论到实践是每一位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毕业生都会面对的鸿沟,这就需要我通过不断地钻研来弥补自身专业上的不足。”

全面发展,在团队中历练

被学校老师推荐到现在的工作单位实习时,刘旭坦言并没有想到自己会从一众名校出身的实习生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公司招录的少数本科毕业生之一。对于如何能做到这些,刘旭说:“除了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外,大学时所做的团学组织工作对我能力的提升而言是一个很大的锻炼。”

在校期间,刘旭曾担任过法律系辩论队队长和法律系“理律杯”模拟法庭领队,带领他的队员们取得过多项荣誉。和队员不同的是,作为队长和领队,他的工作就不仅是“打好每一场比赛”这么简单。他要分别考虑两支队伍在专业上的发展,比如如何将自己掌握的技巧传给下一届,如何选拔和培养出下一任认真负责的带队人……同时,他还需要谨慎处理队伍里的人际关系。“处理自己队与其他队磨合的问题也是我的工作之一。”刘旭说,“此外,如何在威信和亲和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担任法律系学生会主席期间,刘旭的工作包括从举办系内各项活动到做好服务师生的日常工作,对他而言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领导这个庞大而重要的组织,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去调度整个团队的工作。刘旭能取得傲人的成绩,离不开系会里和他并肩奋斗的“副手”,离不开给了他很多指导的老师以及充分信任和支持他的同学。“个人和团队是一个相互成全的关系,我努力让这个团队变得更好,团队也让我在其中得到锻炼。”

跃马扬鞭,在职场中征战

深思熟虑之后,选择毕业直接工作的刘旭还是经历了从学校踏入职场,从学生走向职员的落差。在被问及是否因此而怀疑这个决定时,他说:“我能做的只有坚定地向前走,不断地克服我面前的这些困难。”无论是成功中收获的喜悦,还是失败中得到的成长,都是他用来向当初的自己证明的一个个勋章。

在切身实践之后再谈起对于法律的看法,刘旭笑着说道:“对法学专业同学来说,法律是一种信仰。所有人,包括当时的自己,都认为法律是万能的,什么事情都能够诉诸于法律。但其实,真实世界并不是这样。”经过工作的磨炼,他逐渐体会到经济、行政、社会等因素都在影响着法律人的判断和案件的结果。影响因素越多,也意味着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越多。

工作之后再回望在国关的四年生活,刘旭颇为自豪地说起“小国关承载大梦想”。“国关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平台,每一个人都能在本科期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充分地锻炼自己。”初入职场的他,对于即将离开的校园心怀感恩,“‘小而精’意味着浓浓的人情味,意味着能得到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意味着在这些帮助下自己能不断地成长。”

在国关的四年时光宛如春风化雨。四年之后,刘旭凭法律征战职场,靠能力证明自己,用成绩报答春光。江深竹静之时,深红浅红之中,坡上村12号一直是他梦开始的地方。